我們dataware house最大的對口單位要算是行銷部門了,行銷部門是創意無限的單位,但是這種仰賴直覺的單位卻很容易變成最不負責的單位。最近我們有一個需求是這樣的,『在現有用戶中找出他的上月網內發話對象的前三名而其中有至少一名退租的用戶』,這需求讀起來就有夠混亂了,更何況要變成一個計算的邏輯。
為什麼要找這些人?因為他們的好朋友退租了,所以他們也可能想退租,至於他們的好朋友為什麼會退租?依此類推就是好朋友的好朋友退租囉,於是這就像滾雪球一般每個月都有人退租,我們的年終獎金和紅利就被這股退租潮給侵蝕了,好可怕喔。
到底發話對象的前三名而其中有一名退租,會不會影響退租意願?這其實是可以直接撈資料來驗證的,不過這卻得花上相當多的effort,其它諸如曾來電客股查詢合約狀況,撥打他網的時間超過總通話時間的50%,該月通話量較上月下滑30%…這都或多或少會影響退租的意願,每一個想法都需要被驗證,這就像是致癌的因子很多,怎麼知道某人會不會得癌症一樣?你可以有很多test的想法,卻只有少得可憐的資源來做驗證的工作,怎麼辦?相信MKT的直覺?不管這直覺會不會害死人?
你如果以為我們不會做Decision tree或是logistic regression那就錯了,敝公司或許沒有統計博士,不過統計碩士卻是一堆,資管碩士更是一卡車,不過這一堆人投入平均帳務、平均話務就掛了,只是平均喔,連標準差都還沒開始看呢,每每一個churn model被提出來,熱度就隨著誓師大會開始逐日下滑,等model被搞出來,卻沒有人提得出菜單來配合model的結果,兩個月後大家就不玩了,繼續觀察性別、年齡、資費…各種不同排列組合的平均帳務、平均話務
退租意願、顧客忠誠度…都是latent variable,忠誠度變化當然會影響通話行為,但是很多和忠誠度無關的現象也會影響通話行為,同樣和老婆吵架就可能會出現多打很多電話或是剛好相反的少打很都電話的情形,這和忠誠度可是一點關係也沒有,而電信業者除了通話和個人基本資料以外,實在也生不出別的東西,於是乎大家全在你打給誰?誰打給你?打了多久?打了多少…上面做文章,或許有些管用的rule 被發現出來,但是不是符合經濟效益?誰知道?反正人家的嗅覺是挺靈敏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ng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