ㄚ謙肩難產記實-復健篇(2004/5/18)

放了一篇很久以前寫的有關肩難產的文章上網,想不到竟然有發生肩難產新生兒的家人與我連絡上了,雖然我的經驗僅止於我們家ㄚ謙,但是,這對很多和我們一樣發生肩難產後,才知道什麼是肩難產的家庭至少有一些些支持的作用,所以我必須繼續寫一寫,但是ㄚ謙已經6歲半了,說真的有些確切的細節放在我的記憶裡面有可能是錯誤的,所以讀者需有慎思明辨的功夫才成。首先介紹ㄚ謙受傷的狀況,所謂肩難產就是由頸部連接手臂的幾條神經C5...(忘了)在小孩出產道的時候受到傷害,受傷的程度有扯斷、有撕裂、也有麻痺,我們家ㄚ謙應該算是撕裂。

如果扯斷那就像是少了一條電線一樣,需要換一條新的,我看過的小朋友是從屁股到腳跟畫一道把神經移植到手臂來,所以其實是開了兩刀,至於開的效果如何?在看過的很多案例之中只有一個小朋友他的手看起來等於沒有受過傷,其他的小朋友,幾乎很難避免的是漫長的復健之路。至於那個幸運兒,我們問過醫生是怎麼辦到的,醫師說:『其實他的家人很不用心做復健,為什麼復原得這麼好,他也不清楚。』如果看倌您知道醫師所不知道的,請你務必在討論區裡留言,協助大家。

ㄚ謙出生時右手除了手指能握之外其實是完全沒有功能的,如何觀察?把小孩子抱起來一般的小孩子的手會有一個抗拒地心引力的力量讓手和身體的相對位置維持住,而ㄚ謙的狀況呢?如果你不去支撐他的手,他的手會無法抗拒地心引力的往下垂。但是也不要就此灰心,當你在幫小朋友洗澡的時候他的手是浮在水中的,這時你會觀察到他似乎是有些力氣的,也就是說他的手並不會隨著水來不自主的飄蕩。這個觀察是支持我們夫妻對未來信心的浮木。

不過這時候有一些事情是必須做的,而且視傷害的情形可能有不同的處置,ㄚ謙的情形是這樣的,因為他的大拇指會緊握著手掌,所以要給他戴一個手套把手掌固定成打開的狀況,然後,他的手臂是向內轉的,所以有一條繩子先套住大拇指,然後由內往外沿著小臂、上臂往外、往上纏繞,目的是讓他固定成外翻的動作,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電療,因為一開始他的手完全不會動,有肌肉,但是沒有神經,所以肌肉沒有辦法運動,肌肉如果不動,那後果便是萎縮,所以要在上下臂肌肉的幾個地方貼貼片電療。

一開始我們在高雄長庚電療,有些復健師覺得把小孩帶來給他們復健是理所當然的事,不肯來的父母是沒有愛心的,不負責任的,我們在長庚復健了一陣子,不過後來我們決定自己做,自己做的原因有幾點:

1.如果你覺得自己很不幸,常去長庚復健就不會那麼的難過,肩難產相對於四肢健全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但是對於腦性麻痺,那真的是小巫見大巫,那時的兒童醫院復健區簡直是鬼哭神嚎,為了多得到1度的角度提昇,小朋友得被五花大綁,還要小心復健師的戒尺,為了那一度,犧牲了360度的健全的人生觀,那我還寧可那隻手整個廢了,這當然是很極端的說法,事實是你必須在身心之間取得還是的平衡。

2.電療看起來不難,有一次,ㄚ謙電療後手臂出現水泡,問醫生是否都會如此,醫生說是電灼傷,當然不需電到如此,但是復健師因為直接貼貼片調好強度,其實並不能確知電流的強度,所以就被灼傷了。

3.長庚醫院對我們來講實在太遠了,兩天跑一次已是極限,去了幾次,知道復健師如何復健,不如在家裡自己做,然後在以回診的方式讓醫師來檢查。

於是乎,我們開始自行在家裡復健,首先我們買來了和長庚同一型號的電療器,然後我就拿來電自己看看,其實這是最好的方法了,自己電過之後,你就會非常明白電流讓肌肉震動的感覺,也就自然知道合適的強度,與試當的部位,要知道嬰兒其實是非常小的,他們的上臂根本貼不上兩個貼片,我看過長庚的復健師把兩片黏在一起,如果你自己試試就知道那根本就不需要電,因為電流是短路的,手臂上的肌肉並不會因此而跳動,你必須感覺(或問醫師)我們的手臂的哪些肌肉需要電療,然後依序的貼貼片,電完一個部位,換下一個部位。一天可以做兩個循環,比起兩天一次的震撼教育,個人覺得是好多了,不過這裡有一點要特別強調,如果要自己來,那請你每次都先電自己看看,因為小孩子根本不會告訴你太強或是太弱,你決定的強度與部位,就是他得接受的強度與部位,另外在電療的時候用手摸著兩個極片間的肌肉,你會感覺到小朋友肌肉些微的跳動,那就對了。

小朋友滿三個月,我們發現他躺著的時候手臂能抬起來了,雖然只有小小的20度,我們不敢奢望一下子完整的功能,只要求每天都有小小的進步,然後我們醫院去做肌電圖,在手臂的兩端插針,量量看神經的傳導能力,我們家ㄚ謙的神經沒有全斷,但是復原成長的神經卻是搭錯線,醫生的解釋是,我們的手肘如果要彎曲那內側的肌肉要收縮,外側的肌肉要放鬆,但是ㄚ謙卻兩邊都收縮,兩邊的力量相互抵銷,淨力等於0,所得的結果就是動彈不得了。

我們還常做的動作是,把他的手拉高,讓他撐住而不掉下來,藉此練習,年紀稍大,保母會把他的左手纏住,讓他想辦法用右手做些動作,其實我們的土法煉鋼復健就是無所不用其極的讓他的手有運動的機會。其實我有些不用功,手的功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我們其實不太懂手的動作有多麼的複雜,試著想一下機器手臂的運動是什麼樣子,對比我們平常用手來做些什麼?應該多手能有些體會。那時候我們都是照醫生指示的,這陣子要練習什麼我們就練習什麼,隨著時間的過去,我也才慢慢體會手的功能可不只是抬起來那麼的簡單,例如我們要把手抬起來抓抓臉`揉揉眼睛,對阿謙而言這就是極為困難的事情,這些動作其實也不是與生俱來的,你可以發現他的左手慢慢的會學會一些動作,這時候你才會發現他的右手少了哪些功能,如果時間重新來過,我應該要仔細的了解運動這件事情的,『延伸』『旋轉』『彎曲』...這些動作是如何產生的,這應該多少有助於復健運動的設計,當然另一個方法就是由復健師來幫忙復健,不過復健室的環境與部分復健師的嘴臉是急待克服的一部份。其實我做了一些連結,裡面也有些有趣的復健方法,但都是英文的,除了閱讀你還得消化哪些是對你有益的,就正如你正在看的這篇文章一樣,網路上有著過多的資源,但是卻要花過多的時間去消化整理,更難的是,你很難找到一個標準答案,卻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不能給小朋友最好的,最正確的處置』,隨時在猶疑徬徨的環境下,『要不要開刀』,『要不要找師傅推拿』...這些問題我想會一輩子困擾著小朋友的家人,我也不曉得我們做的對不對?是不是找對了醫師?『選擇』,一直是個難題,不論如何?我只想對遭遇這不幸的家庭,尤其是內人,說聲『辛苦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ng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8) 人氣()